发新贴回复
返回列表1

查看:19393     * 贴子主题:又见即墨大鼓书

帅哥:云水长天



积分:3174
注册:2017-03-13
沟通:
Post By:2018/11/7 16:57:36
小时候,经常会有盲人宣传队走进村子,夜幕降临的时候,一把坠弦,一把单弦,一只红色的扁鼓……就让原本寂寥的村子立马变得活跃了起来。于是,岳家军,杨家将、包文拯、秦香莲、烈火金刚……一个个远去了的身影,在眼前变得鲜活了起来,一个个悲壮的故事,瞬间就出现在了自己的身边——这就是当时的即墨县“盲人文艺宣传队”所表演的生乎于即墨、发乎于即墨的一种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即墨大鼓”,那活龙活现的表演,幽默生动的道白和唱词,粗犷豪迈的唱腔,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时光荏苒间,一晃数十年。尽管时常回忆起小时候搬着小凳提着马扎儿跟着大人们听即墨大鼓书的情景,但是四十年过去了,那清脆的活泼的鼓声和那悠扬的琴声,毕竟已经离我渐渐远去了,也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逝去了。
        秋末的一天,从前的即墨二中同学十几人相约即墨古城,刚一步入古城东门,就被一阵阵粗犷的即墨大鼓的演唱声所吸引,那熟悉的琴声,那熟悉的腔调回荡在耳边的时候,本以为是即 墨古城内哪家老字号店铺播放的录音,当我快步走进去,不由得使我眼睛一亮——只见“宫学”东墙外的小广场上,三位穿着紫红色唐装的民间盲人老艺人,正或坐或站地敲着扁鼓弹着单弦拉着坠胡,为接踵而至的游客,演唱着即墨大鼓书,那久违了的散发着高粱地瓜的香甜的大鼓书啊,一下子就把我的回忆,牵回了我的少年时代。
        传唱了三百年的即墨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盛兴于清末民初,发源于我的家乡即墨,是泱泱中国民间曲艺中的一朵奇葩,当年一直流传于即墨全境及周边崂山、莱阳等山东半岛地区。即墨大鼓又称即墨大鼓书,说唱内容以历史传奇与民间故事等内容为主,包含多种曲艺形式以及说、唱、演、评、噱、学六种表现手法,以增强其表达感染力。有谁能想到,即墨大鼓书是三百年前的盲人乞讨者,为了求的生存而创造的一个民间曲艺种类,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口口相传,一代代沿袭下了一段段长长短短、脍炙人口的曲艺段子。鼓声一响,单弦坠弦板子共鸣而起,于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清官廉吏的惩恶扬善,英雄好汉的替天行道还是跌宕起伏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故事,就这样通过盲艺人们的说唱,在劳苦大众之间,代代相传。
        即墨自古就是礼仪之乡、文明之地,这里民风厚朴乐善重义,除了源于孔孟之乡的千百年的文化熏陶,我想生发和传承于即墨的民间文艺,对一方人文和精神的塑造,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吧,即墨大鼓书便是其中之一。即墨大鼓书的唱词所倡导的忠贞报国、除暴安良、乐善好施、忠孝廉耻等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鼓词艺人的传唱,对生活在即墨市井闾巷的布衣商绅、耕作在山野田园的农夫村姑,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和取舍上,挥发出了直接而有效的教化作用,即便是物换星移岁月变迁,这种社会精神的正能量,一直萦绕在即墨的天地之间,一直规矩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一茬茬的即墨儿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让人触之可敬、挽之可爱的优秀传统社会风尚,也就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风尚,让离开家乡的即墨游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成为可信、可亲、可敬、可爱的人。
        即墨大鼓,即墨非遗。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照亮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照亮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即墨大鼓,你是一朵中华民族民间艺术长河中欢腾的浪花,在这跨越新时代的伟大交响中,你会如同黄河长江,一路奔腾,川流不息。       
        看着三位盲人老艺人一丝不苟的表演,听着他们那散发着高粱地瓜一样香甜的“满口嗓儿”,满满的乡愁啊,满满地充斥着我这颗游子的心。尤其当我了解到目前在即墨尚能坚持这门说唱艺术的,仅有他们三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时,一股肃然敬畏油然而生。于是,轻抹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流淌在脸颊上的清泪,向着三位眼睛里看不到五彩缤纷而心里蕴藏着七彩世界的民间老艺人,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穿越了三百年的时光,在新时代的幸福中,我将满怀感佩,满怀敬仰,感谢这守护美丽乡愁的每一位!
帅哥:云水长天



积分:3174
注册:2017-03-13
沟通:
Post By:2018/11/7 17:06:56
在古城即墨,有一门流传了近300年的说唱艺术,叫即墨大鼓,又称即墨大鼓书。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盛兴于清末民初,然而至今日却面临失传。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即墨尚能坚持这门说唱艺术的仅有三人,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70岁。多年来,即墨曲艺协会等一直在为寻找学徒的事情张罗着,然而尝试过各种方法仍找不到学徒。
    即墨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盛兴于清末民初,发源于即墨,在中国民间曲艺中是一门有近300年历史的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即墨全境及周边崂山、莱阳等山东半岛地区。即墨大鼓又称即墨大鼓书,说唱内容以历史传奇与民间故事等内容为主,包含多种曲艺形式以及说、唱、演、评、噱、学六种表现手法,以增强其表达感染力。
    在即墨大鼓书演奏时,由一人掌鼓和钢板说唱,一人弹三弦,一到二人拉坠琴伴奏,组成一个3到4人的演出团队。说唱伴奏,形式严格,分工明确,配合紧凑。具体形式为搭台、小场和开书三个过程:由说唱者掌鼓,板指挥三弦、坠琴只演奏不而说唱,召集观众热闹表演场地;接着在三弦坠琴伴奏下,说唱者敲鼓、板,说1到2俚俗小段,调节现场气氛,尽快把观众引进说唱氛围;开书即正式说唱长篇鼓书,如《莺歌传》、《刘公案》等,长篇古书一般分章回,可连续说唱数月。
    “在开场搭台环节,说唱艺人只是催动鼓板,指挥三弦、坠琴演奏,直到婉转的曲调召集了晚饭后打着饱嗝的父老乡亲,一段生动幽默的乡间俚俗小段,才从那酝酿许久的唇齿间流淌而出。然后在父老乡亲们的会心一笑中,开始说唱的‘开书’,无论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清官廉吏的惩恶扬善,英雄好汉的替天行道还是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就这样通过盲艺人们的说唱,在劳苦大众间代代相传。”即墨大鼓书说唱艺术第六代传承人张国强说。
    “即墨大鼓书之前主要是盲艺人乞讨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含说书、乞讨、算卦等多种形式,后来慢慢转化以说书为主,盲艺人也渐渐变成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张国强说,他从小听着即墨大鼓书长大的,知道这门艺术面临失传的时候,觉得应该尽自己一份力量。
    “在我们的那个年代大鼓书是很盛行的。当时的娱乐项目除了即墨大鼓就是京剧和柳腔,而京剧、柳腔只有正月里才会被请到家里演出,唯独即墨大鼓书是平常日也可以被请过去,所以它的群众基础是最深厚的。对我来听大鼓书也很怀旧,所以当老艺人毛师傅找到我,想一起寻找大鼓书传人的时候,我丝毫没犹豫就答应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盲艺人有一百多号人,他们三四人一组,去农村演出,足迹遍布整个山东半岛。“目前,随着越来越多老艺人离世,学徒也越来越少。有的艺人虽然健在,但是也已经年世太高而不能说唱了。我2013年接手的时候,即墨大鼓书的说唱艺人就剩下三个人,正好能组成一个说唱队,其中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70岁。”据张国强介绍,目前三位盲艺人已经被纳入即墨曲艺协会,协会也在为寻找学徒的事情张罗着。“此外,我们也在录制视频等做各方面的工作,三位老艺人都在古稀之年,所以这门艺术面临迫切的传承需求,若出现意外情况就很可能就传承不下来了。”
    即墨大鼓书包含多种曲艺形式,说唱时需要很深的基本功才能将其演绎地引人入胜。“对于盲艺人而言,冬天是带徒弟的时候,夏天是演出的时候。我们也为盲艺人们找了一些徒弟,免费教授,虽然如此,大部分人仍因为做这件事情不能糊口挣钱,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所以现在的徒弟越来越少。”
    张国强说,他们尝试过各种方法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即墨大鼓也曾和即墨柳腔一起进过学校,想要吸收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传授。之前我们在一所学校里利用课外实践时间为那里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上了三个月课,孩子们虽然都感兴趣,但是时间有限无法完全掌握这门艺术,所以我们只能培养起他们的兴趣以及对这们艺术的认识。”家长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偏爱也使得很少有孩子前来学习大鼓书说唱艺术,“三四十年来,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培养了足够的观众。比如歌唱可以引发全国热潮,但相声和戏曲根本做不到。”
帅哥:及时雨



积分:6916
注册:2009-12-14
沟通:
Post By:2018/11/14 15:50:17
听完感觉五味杂陈
帅哥:正义之剑好



积分:1625
注册:2018-10-14
沟通:
Post By:2018/12/7 11:13:15
楼主是二中的?哪一级?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1
Powered by ShuzirenCms © 2003-2024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1275 second(s)